编者按:
截至2023年1月,黄平县全县肉牛存栏36988头,出栏2011头,牛肉产量263.44吨,全县现有10头以上养牛场145个。养殖小区内户年纯收入10到40万元。黄平县是怎么“牛”起来的?近日,多彩贵州网记者深入黄平县采访探寻养牛致富路。
记者 程丹
(资料图)
“我在家喂牛一年能挣15万左右,老婆在附近水厂上班,也有5万块左右的工资收入,我们两二老一年挣个二十来万轻轻松松。”近日,家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一碗水乡水淹塘村的王国建向记者算了一笔“养牛增收账”。让他颇为自豪的是,这比在广州工厂务工的儿子一年挣得多。
王国建从2014年开始“全职养牛”,从最初的10头到现在的30多头,其中还有10来头能繁母牛,他的小型家庭养牛场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黄平县,像王国建这样养牛致富的人有不少。肉牛产业是黄平县优势传统养殖业之一。近年来,黄平县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肉牛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小成本收入稳,“家庭牧场”模式是黄平县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
水淹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梅介绍,水淹塘村在农民中推广“家庭牧场”模式,农民养牛成本低、投入少、收入高。据悉,家庭牧场是以农户家庭投资为主体,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生产管理方式的肉牛养殖场,通常以牛存栏10—30头的饲养规模为主,其中能繁母牛占家庭肉牛养殖场牛存栏比例45%左右,以自繁自养为主,农户养牛成本低、投入少、收入高。
“这样的养殖规模最适合我们这种山区农村农民发展养牛,普通农户就能管理好牛场。”张梅说,王国建就是实际的案例,一人养殖30头牛,再种植20亩玉米和牧草,利用好农作物秸秆,按时采收,便可以满足肉牛的“口粮”,同时再利用牛的粪污生产有机肥,又能继续发展种植业,这样不仅管理和饲养成本都降低了,还实现了生态循环发展。
王国建正在一人可管理的“家庭牧场”内喂牛
张梅还给村民们算了一笔“牛”账:一个家庭肉牛养殖场饲养30头肉牛,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5头,年出栏肉牛20头左右,可年获纯利润15万元。
“这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王国建开心地说。
到2022年底,水淹塘村养牛户已发展到58户,全村肉牛存栏1322头,出栏量1261头,实现产值2900万元,利润1000万元。
目前,黄平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生态型、效益型现代产业建设步伐,推进以现代生态家庭牧场为主的肉牛发展,今年计划新增家庭农场100个,当前在建43个,家庭农场的建成,将为农民参与肉牛养殖提供了便利,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
在黄平县,肉牛住进了“养殖小区”,养牛户抱团发展,实现资源技术共享共用的同时,扫除资源闲置低效障碍。
近日,走进水淹塘村对门坡组的肉牛养殖小区,张梅正在和养殖户交谈养牛细节,体格健壮的育肥牛,正悠闲地吃着饲草,发出“哞哞哞”的叫声。
据悉,水淹塘村按照“科学谋定,支部领办、能人合办、群众跟办”的思路发展肉牛产业,在远离村寨2公里的50余亩荒地建成可容纳500头牛以上的集中养殖小区,将昔日荒坡地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聚宝盆”。如今,该养殖小区已成功入住8户养殖户,带动村民自发养牛增收成效明显,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养牛技术的不在少数,水淹塘村也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牛示范村。
水淹塘村肉牛养殖小区内喂养的肉牛
“建设肉牛养殖小区,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改变了以往家家户户分散养殖的模式,实现养殖资源与养殖技术的共享共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疫病风险,同时实现了精细化、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养殖,也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与肉牛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通过集中回收附近农作物秸秆,既降低了养殖投入,又帮助周边农户处理秸秆。”张梅介绍,养殖小区建成后,县乡技术部门还指导周边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并为农户提供集养殖、防疫、消毒、粪处理为一体的标准化管理服务,进而带动周边肉牛养殖户科学化饲养、规模化发展。
据了解,今年黄平县投入300万元在水淹塘村冷家湾再建一个400头规模的养牛小区,预计今年6月完工,建成后将成为养殖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标签:

